木门品牌

招商加盟

十大品牌

热点新闻

行业展会

更多频道

会员服务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木门周边

 > 

详情

“星星”之火“创新”燎原--记党委书记刘传清

2010-07-20

中国木门网

44444

一家只有12户人、12头牛,资产不足4000元的作坊式企业,被创新的“魔棒”点化,一跃成为产值超亿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完美演绎了“星火燎原”的大戏。

一家只有12户人、12头牛,资产不足4000元的作坊式企业,被创新的“魔棒”点化,一跃成为产值超亿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完美演绎了“星火燎原”的大戏。

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的革新之路,给库区产业发展一个深刻的启示:冲破观念的桎梏,竹材、碎料可以变废为宝;走出思维的峡谷,一扇竹门也可以化作征帆,通江达海。

■ 冲破樊篱小作坊“变身”

刘传清,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这位简朴如工人的老人,精明、有担当。

1962年,12户人,一家用12副石磨、12部面机和12头黄牛加工面条的作坊式企业——温泉磨面社在开县温泉古镇悄然诞生。成立之初,磨面社按“上级计划”生产,企业收益仅够维持职工们的最低生活。“不改革就散伙”,“不敢闯新路子、不扩大生产就只有死路一条!”刘传清回忆说,循规蹈矩的生产和经营,使企业一直处于濒临倒闭的边缘,职工们“放开”、“搞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小小的作坊式的乡镇企业要“自立”,无异于“吃了熊心豹子胆”!为了生存与发展,昏黄的煤油灯下,12个合伙人经过三个昼夜、数十回合论争,最后立下了“生死盟约”:大胆地闯,悄悄地试。

思维的禁锢一旦打开,创新的行动便有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为了不被“棒打出头鸟”,磨面社先从技改尝试创新。山区没有电,磨面社的生产完全靠脚踩、手摇、牛拉大磨,费时费力效率低。为了提高效率,他们从县城买回一台旧柴油机,架起12部面机“一条龙”的流水生产线,原来几十人劳动,日产300公斤面粉,技改后只需10人,日产量翻了一番,面条的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得到极大改善。

职工们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有了资金和技术积累的磨面社,再也不满足于仅仅“来料加工”,而是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在企业内部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先后进行油扇、竹筷、白云石粉、小印刷等产品的开发。当别人还在油扇上印“为人民服务”的传统标语时,刘传清的思维又转了个弯:他在生产的扇子上印着“三打白骨精”、“阿诗玛”等鲜艳灵动的图画。油扇自然比“正统”的产品每把多卖几分钱,每年能多收益数千元……小小的温泉磨面社也一步步“变身”为温泉工艺厂、温泉工艺有限公司,最后“变”成现在的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

■ 自主创新竹废料变废为宝

上世纪80年代,木质碎料板非常挣钱。看到自己工厂的竹废料被大量抛弃,刘传清很心痛:“能否利用这些边角余料,生产市场紧俏的碎料板呢?”

他和技术攻关组的同事们将竹废料用石磨磨成粉末,再用凝胶凝固,用铁锤“轧”成板……经过101次反复试验,一块十来公分长的竹材碎料板终于成形。

随后,刘传清和市科委的同志,带着以竹代木碎料板来到北京。经过漫长等待,竹料碎料板被中国林科院鉴定为“世界仅此一件”,从而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申请专利时,刘传清将它命名为“101型野生杂竹碎料板”,以此纪念这项发明的来之不易。有了核心技术,星星公司随即投入18万元,建成了第一条年产1000万立方米的竹材碎料板生产线。

先行者总会遭遇跟风的烦恼。许多企业看到竹料人造板的市场,纷纷跟进,星星的优势也逐渐被蚕食。

然而,创新的大门永远是向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开放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刘传清就看中了新的项目——生产室内门。

据测算,我国每年室内门需求量在7000万套以上,以平均每套门1000元计,这块市场高达700亿元。当他着手生产室内门这个新产品时才发现,别说在开县,就连当时整个四川省,专业生产室内门的厂家也寥寥无几。为此,他和公司的技术骨干遍访室内门生产厂家,就着简陋的设备,摸索着生产中低档木质室内门。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木材量急剧增大。由于过度砍伐,开县出现“木材荒”,国家也发布了原木砍伐禁令。寻找代木原料,刻不容缓!

一天清晨,当刘传清漫步竹林时,婆娑摇曳的翠竹激发了他的灵感:开县乃至整个三峡库区竹材产量巨大,且竹子生长周期短,当时开发利用率极低。何不以竹代木,生产竹门?虽然星星有成熟的竹材碎料板技术,但用竹压制成门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刘传清始终没有丢弃创新这个星星发展的不二法宝,他和技术攻关组成员将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全搭上,全力以赴研制以竹代木新产品。

68次试验,68次摔打。1987年,以竹代木新产品“一次成型空心板”又一次填补了国内空白。这种空心板采用平压法压制,中空为方形,用在竹门板上,不但节约竹材,减轻重量,而且还有隔热、隔音效果。同时,竹材强度比木材强,采取中空结构的设计工艺,增强了门板的力学强度,可使其不变形。

3000多封商业信函雪片似地飞向星星,17个省46个县(市)、南腔北调900多人涌进了破旧的小厂大门。那一年,刘传清抖出帅乡人的“帅气”,潇洒地与17个省的68家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那一年,一个年产值只有10余万元的小厂一跃成为年产值200多万元的企业,产品迅速占领重庆、郑州、宜昌等10多个城市的市场。

但星星并没有裹足不前。刘传清从套装西服上得到启发,在业内第一个提出“套装门”概念,星星又一次成为市场的领跑者。2002年,星星在一次成型竹材碎料板生产技术上,新开发了具有世界首创的“竹材套装门”系列产品,并自主研发了“竹材套装门”成套生产设备以及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在科技创新领域中,星星共自主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28项,专有技术38项……先进的“以竹代木”技术,独领市场风骚。

志存高远“擦边球”引发全球贸易

2000年,正是中俄边境贸易红红火火的时候,将星星套装门运到边境,卖到国外去!星星一营销人员大胆地萌生了让星星走出国门的想法。星星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拉了一车套装门到边贸集市展销,很快就被俄罗斯人抢购一空,急于购货的订单也雪片似地飞来……当年,星星借力边贸这个“擦边球”,赚取外汇收入折合人民币超过60万元,实现了“外贸”零的突破。

这给了星星极大的启示:做全球贸易,能让销售额成几何倍数增加。2001年,星星正式启动了外贸出口工作。经过3年多的艰辛努力,星星终于在2004年获得了自主品牌出口经营权,从此,星星的一扇扇竹门,化作征帆,通江达海,走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缅甸等十几个国家。2007年,星星的销售额高达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近300万美元。

星星何以能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有敢于‘走出去’的意识是第一位的。”刘传清这样总结。当然,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星星可以“走出去”的坚强后盾。

随着星星走出国门,规模化生产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星星先后在巫溪县、万州区建立了20多个竹材生产基地,在开县白鹤工业园区征地287亩、投资1.8亿元,建设三条年产200万套的现代化套装门生产线。到2010年,星星年产值可达10亿元。

而制度创新也摆到了星星的面前。从2000年初始,星星就尝试走“一手联农户,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一手办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道路,形成了市场—企业—农户的产业链,“产、加、销”一条龙以及“农、工、商”一体化的新模式。他们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把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和库区水土保持工程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加速建设速生竹材基地,实行“订单农业”,带动400个村、20余万农户增收3760万元。

或许,“星星”之火,“创新”燎原的大戏才刚刚开始。

星星套装门 刘传清 

上一篇:和玺木门:引进欧洲先进理念 期待品牌遍布全国

下一篇:王力集团王跃斌:从建筑工人到锁业巨人

今天已经有 330 人成功获取加盟信息

即刻提交信息!获取权威加盟政策

  • 您的名字

  • 联系方式

  • 用户信息授权确认书(仔细阅读)

    新闻发布请联系我们

    15811192007

    微信
    版权与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或信息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处理!

    一对一资深客服 免费在线咨询

    近期已为330位经销商 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