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0
中国木门网
17327
2012年4月8日,泰坦尼克号幸存者家属乘坐游轮,从英国南安普敦港出发,前往沉船的北大西洋海域,体验亲人的“死亡之旅”。
1912年4月12日,被称作 “世界工业史奇迹”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1500多条生命长眠大西洋底。
人们对这一悲剧的了解更多来自于1997年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时值沉船事故100周年,3D重制版《泰坦尼克号》也开始陆续在全球上映。
面对即将灭顶的海水,面对汹涌而至的死亡,人性的美丑善恶均以不同形式展现出来。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庄严地与船共存亡的老船长、至死不相离的老夫妇、平静面对死亡继续演奏的乐手、坚守职责到最后一刻的船员,以及,让出生还机会的恋人,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人性与文明的光辉梦想,海水淹不灭,永远不沉没。
作为工业革命的巅峰之作,泰坦尼克号巨轮承载的意义与留下的人文思考与震撼远远超出电影范畴。
据报道,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妇孺优先”是泰坦尼克留下的“海上规则”,崇高而悲怆。此外,一等舱的生还率是60%,二等舱为44%,三等舱仅有26%,可见尽管道德教化压制着自私理性,社会等级却依然在更大程度上左右生死。
在面临共同的困境与灾难时,坚守“海上规则”,坚持对弱者的关照,就是守住了永恒的人类价值。100年过去了,泰坦尼克号依然占据着人类记忆,概因于此。
泰坦尼克号的警世意义不仅在于人类个体、群体之间的责任与守望,机构、国家、时代亦然。
回望历史,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巨轮一如那个时代膨胀的自信。然而,爆棚的自信在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的那一刻开始消失无踪。警世钟也从那时便已敲响:这个世界不存在所谓“永不沉没”,诸如破产倒掉的金融巨头,违约的主权国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需要警惕的“冰山”和需要谨慎行驶的“泰坦尼克”。
15811192007